構建綠色金融中心 香港ESG專才培育工作刻不容緩

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以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身份接受明報訪問後有關香港綠色金融發展的報導。

香港擁有穩健的法制及具深度的金融市場,有構建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的潛力。然而,隨着港交所近年加強上市公司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信息的披露要求,不但上市公司需要相關人才,ESG匯報亦成為審計行業的必備技能,本港有需要制定完備的人才政策,助力本港綠色經濟的長遠發展。

匯豐集團於2021年底發布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四成亞洲區機構投資者因為缺乏適當專才,故無法進行更多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相關的投資,調查反映亞洲ESG專才的供應不足,或成為發展綠色金融的最大瓶頸。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方蘊萱表示,以往會計師透過管理帳目來監察企業的財務活動,他們能憑藉這些經驗,為企業建立內部控制框架,包括有關ESG的非財務績效數據的監察及匯報系統,從而提升企業管治水平。

她說,現行的《專業會計師條例》為公會提供在香港發佈可持續發展準則的法律基礎。該會已經制訂可持續發展準則的路線圖,引用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的標準作為框架,並會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會計及財務匯報局等機構緊密合作,加上與公會現有的會計、審計及操守標準融合,逐漸建立出一套適合香港營商環境的準則。

ESG匯報成審計專才必備技能

據方蘊萱介紹,公會除向公眾發佈資料文件及進行解說外,未來亦會持續就ISSB的工作諮詢公眾、並與海外的準則制訂機構、本地監管機構及政府部門、內地相關機構等保持溝通,同時緊貼國際有關可持續發展匯報及綠色金融的最新發展,協助香港發展成綠色金融中心。

事實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底提出「先導計劃」,並預留2億元以資助合資格人士參加培訓,擴大本地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人才儲備,反映港府意識到建立ESG人才庫的迫切性。

除了審計行業需要大量ESG人才外,目前規模稍大的上市公司亦因應ESG披露需要,新聘ESG管理人員以統籌相關事宜,造成這方面專才供不應求的現象。

被問到香港是否缺乏ESG人才時,羅兵咸永道亞太區ESG服務合夥人梁小慧承認本港的確有人才短缺的問題。無論是客戶、還是其他合作單位的團隊,員工時有被挖角,人員流動相當頻密。為了減少人員流動對ESG披露工作的影響,羅兵咸永道特別編寫了數字系統,將部分工作數碼化、系統化,此舉能令員工有更多時間放在有趣的項目上。香港的大專院校相繼就推出ESG相關本科課程,除較傳統的環境管理學科,近年不少大學都已推出可持續金融相關課程,以配合市場需要。

ESG涉不同專業 跨界通才更符合行業要求

相對於學歷,梁小慧認為,個性才是決定員工能否在ESG工作範疇上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個圈子需要肯學習、喜歡新嘗試、能與不同人員合作的人。」她說,ESG範圍廣闊,發展速度也快。由過往研究ESG資訊披露、到關注投資者如何看待ESG數據、再到氣候風險的關注、減排及如何釐定目標等等。每個範疇都環環緊扣、涉及不同的專業。即使員工有工程、減排或環保學背景,也只能應付局部的ESG工作。她認為實踐ESG工作時不必把所有項目學全,但要需要懂得涉獵跟自己有關領域。

梁小慧又指,香港的ESG發展水平較其他地區優勝。以ESG披露準則為例,雖然香港並非採用歐洲的GRI準則,但香港採用其中的附錄27,實際上已包括GRI內最適用、最需要、以及投資者最重視的內容。她有信心香港將會在ISSB的採立上做適當的舉措,做好準備,以便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亞洲區內,香港上市公司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相對走得較前,與證監會及港交所背後大力推動有關,而本港銀行業近年亦非常重視低碳減排,而這又與金融管理局致力行業的ESG發展方面不無關係。

銀行業人士認同ESG知識利職場發展

金管局去年致函銀行,提出今明兩年將氣候風險納入銀行監管程序,帶動本地銀行業愈益關注ESG的議題。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表示,去年10月該會進行《銀行業人才培訓和發展調查2022》,高達84%受訪者認同ESG是銀行從業員技能發展的重要技能之一,有71%受訪者認為其所屬機構對ESG的關注有所增加,65%受訪者認同掌握ESG知識有利於事業前景。

該項調查亦探討了本地銀行及金融服務業的技能缺口問題。93%受訪者認為「科技及數據技能」需求情况最為明顯,其次為「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相關技能」(85%)及「銀行業新知識及技能」(81%),反映出金融業「綠色+科技」的人才需求及技能缺口,需要各界共同關注,及研究如何解決。

她表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023至24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要加速發展香港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為此而成立的「綠色科技及金融發展委員會」,將邀請綠色科技、綠色金融、綠色標準認證等業界代表加入,協助制訂行動綱領,這肯定有助本地綠色金融人才庫的長遠規劃。

香港綠色金融 有望助力中企可持續發展

中國政府擬在2030年及2060年之前分別達到「碳達峰」及「碳中和」的目標,為配合國家發展大政,相信香港可以其金融市場的底子,長遠協助內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表示,為配合國家政策,內地企業在推動環境(E)相關策略的投入必定非常大,尤其是要拓展國際市場方面,例如汽車行業已着力研發甲醇動力汽車,取代燃油與電力汽車。

事實上,目前內地E的相關發展空間、市場需求,以及經濟效益都相對大。他解釋,除了因為可量化數據較多外,也基於中國是燒煤大國的實際考慮,由於石化燃料持續減少、一般相信最多只餘50年的供應下,必須加緊發展水力、風力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方案。

內地為了加快減碳排放進度,近年地方政府設立碳信用交易所,希望利誘碳排放嚴重的行業轉型低碳營運。

羅兵咸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ESG合夥人梁小慧表示,中國內地有龐大的碳交易市場,但交易體系與國際並不相同,香港便可發揮接軌的作用。她說,未來承諾了零碳排的公司都有需要購買碳信用額去抵銷碳排放量。當合規部分完成,企業也可以多買碳信用額以平衡運作風險,或進行投資,預期碳交易市場將有大量商機,香港能從中把握多少,就看業界積極參與的程度。

碳信用市場宜增衍生品交易

梁小慧強調,需要高度重視碳交易的發展,現時港交所設有碳交 易市場Core Climate,惟僅有現貨市場,參與者人數有限,市場期待 產品能更多元化,例如有衍生工具、或結合其他科技做出不同方向 的交易。許多人並不了解碳交易的產 品,市場需要加強教育,令一群人對碳 信用額有更深的認識,才能將交易推廣 出去。

雲端與流動運算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家豪認為,香港在ESG的發展步伐上略為超前,與背靠中國不無關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商品生產過程中牽涉多種貨源,對於了解供應商的ESG資訊以達至信息披露要求,也是有實際需要。而香港毗鄰中國內地,在這種強大需求的帶動下,在ESG工作上自然地也產生前進的動力。

相關原文及出處請點擊此處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