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七日,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在台灣電子報【有物報告】刊登一篇主題為「金融科技潛力市場需求大」的文章。這個有關金融科技的專題還有其他兩位這方面的專家Joanna和CI 共同主筆。 以下是陳會長負責部分的截錄。
「資訊科技發展神速,金融法規的修訂根本趕不上。然而台灣似乎還沒看見金融科技的價值。仍然有不少父母以為把孩子送到金融相關科系,畢業後再到投資銀行當儲備幹部,就是最佳出路。這樣的思維必須改變。
KPMG 及 CB Insights 發表了一ˋ份「全球金融科技市場風險投資季度報告」。 其中最受矚目的數字是 2015 年美國風險投資對金融科技新創企業投入 191 金額為史上最高。 其中 19 家金融科技新創企業是估值超過 10 億美金的獨角獸。14 家主要業務為支付或借貸。
儘管如此,據另外一份由 CSFI(Centre for the Stud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在去年底發表之權威報告顯示,2014 年全美花費在利息和費用的總開支為 1,380 億美元。這些都是市場機會。金融科技獲得的投資金額和市場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大家應該對這些新興企業抱持開放態度,思考金融科技的價值。
要認識金融科技,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金融。 金融不只是銀行、證券、投資、保險任一個,而是「處理跨期、跨品類、跨地域的資源分配的商業行為」。過去,金融業需要靠複雜的制度與監管機制才能運作。有了金融科技,運作模式相對簡單、開放,成本也會變低。例如台灣的 P2P 網路借貸平台 LnB 信用市集,為借貸雙方配對。借方只要經過信用評等,符合擔保條件就可申請貸款。貸方則評估借方資料並決定是否進行融資。整個流程可以在網路上進行,流程簡單快捷。
金融科技需要系統性的安排,從政策制度到應用工具與服務都要到位。新興科技將重新分配資源,並產生一個更具競爭力的新體系。
很多不熟經濟學與金融市場運作的人,會認為保障投資者利益和維持市場長期穩定就是最好的辦法。可惜事實並非如此。著名哈佛大學教授、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學說中清楚指出,「當景氣循環走到谷底,某些企業會被迫退出市場,由那些懂得創新的企業取代。」他更指出,「創新就是將原始生產要素重新排列組合,成為新的生產方式,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過程。」傳統金融市場利潤持遞減;企業要生存,必須能有效利用金融科技。無法創新的企業會最先被市場淘汰。
台灣及香港過份依賴傳統金融體系。法律政策、人才培育與市場不同調,導致競爭力下降。如果政府仍然以過時法規,盲目保護傳統金融企業,就是箝制金融科技發展。更嚴重的是市場還會被外來者佔據!聰明而負責的政府必須儘快推行改革,開放市場、鬆綁法規」
閱讀原文請點擊此鏈 (需成為有物報告會員)結:https://yowureport.com/3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