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本會會長陳家豪先生在《信報》發表以下一篇主題為“誰能撼動港元地位”的文章希望能喚起大家對香港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關注:
筆者這天透過微信與幾位身處香港、上海和深圳的朋友一起計劃工作清單時,不約而同地慨嘆香港的競爭力已每況愈下,這其實與不同領域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發展有着密切關係。遺憾的是,這個時候仍然有很多市民、政客甚至高官皆不願正視這個問題,還諸多藉口,掩耳盜鈴、指鹿為馬也好,鴕鳥政策也罷,總不願意接受和學習新事物,也不願意面對挑戰和承擔責任。
最令我懊惱的是,雖然立法會三讀通過代表香港終於進入移動互聯網支付年代的《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但公眾未有意識到法案的重要性,相關新聞一直也沒有受到廣泛關注,看來它於短期內仍然不能成為振興經濟的強心針。
筆者的上海學生詢問現時是否開發一個以香港為中心的全渠道移動支付App予幾十家外國餐廳聯盟應用的最佳時機。我的答案很直接,軟件當然可以在香港開發,但他日運作起來時,當中幾個核心環節也不易設在本港。原因是:
一、由於成本和操作要求,系統應該放在雲端。可是本港政府沒有像周邊國家一樣提供優惠政策,所以亞馬遜或谷歌沒有選擇在香港建立數據中心。
二、香港在移動支付的發展仍然落後,就算明年初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電子支票出台,也不會帶來任何幫助,因為這些舊世界的系統已不能符合今天移動支付的安全、實時、快捷和方便的基本要求。
三、剛完成立法程序的《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訂明服務供應商必須領牌,保證金更是高達2500萬元!結果我建議學生採用新加坡註冊的Paypal,以及國內註冊的支付寶、微信支付或銀聯在線作為收款平台。
由於傳統經濟不斷向移動互聯網靠攏,以上問題反映香港在全球移動交易中沒有扮演任何重要角色,以致稅收、人才、技術的流失也隨着移動互聯網對傳統經濟的衝擊而日益嚴重。相比之下,內地人使用移動支付已經變成習慣,情況有如港人使用八達通一樣流行。
其實,筆者像許多內地人一樣,過去大半年已少帶現金,改用一個鎖定內地銀行戶口的微信賬號,然後在內地「闖蕩」,無論支付火車票、機票、酒店、出租車、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甚至路邊停車等等費用,也一樣通行無阻。可是,有多少個香港官員了解這些在內地支付費用的情況?有多少個專業人員知道香港的移動支付落後,正是香港競爭力倒退的一個重要元素?
當港人「發現」內地的支付系統無論在安全、成本、便捷、普及、口碑均比香港的系統優勝時,不難想像,港人日後會漸漸喜歡在香港使用內地的移動支付平台,而不是選用限制多多、相對落後、使用成本高的香港支付平台。
當流動資金漸漸互聯網化而脫離香港這個一向奉行自由貿易的地區時,所有監管和調控措施也將失效。將來港人使用電子人民幣,猶如大家去到發展中國家(如越南和柬埔寨)旅遊時,當地的主要貨幣都是美元。
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香港是否可以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驗基地?港元的角色會是什麼?我們能否再依靠法律、金融、國際貿易、稅制的經驗和實力,再度發揮香港的競爭優勢?新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能否盡快協調政府各部門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應該馬上追上潮流,開始使用內地的移動支付平台,還是繼續使用現金、信用卡和支票?